四点还没睡?用倒时差的方法应对昼夜颠倒

admin 2936

做到一点,解决 99% 的睡眠问题:只要睡觉,手机不放卧室,睡前读电纸书。

没有睡前不看手机只看书却睡眠不好的人类。

但是我没有睡前读书的习惯。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我的就寝日常都是这样的:每天都在晚上11点半左右上床准备入睡。然而,闭上眼睛十分钟后,我依然没有丝毫睡意。翻来覆去半个小时,甚至越来越清醒,导致自己越来越焦虑。看过《睡眠革命》的我,知道「要把床和睡眠场景绑定」,既然不睡觉,那就起来干点啥。想着「既然睡不着,那么就起来刷会手机」,摸到手机,拔掉充电线,开始刷手机。手机的蓝光和信息流的刺激让我更加清醒,直到凌晨六点,窗外的阳光照进来时,我才开始感到困倦。是时候该休息了。回到床上,大被一裹,开始睡觉。

不行!不能再这样下去了!虽然作为学生不用早上去公司打卡,但这样下去不仅影响白天的精力,还会拖垮我整个生活节奏。我要改变!那么首先,到底是什么出现问题了,导致我六点才会感到困?

昼夜颠倒和昼夜节律昼夜颠倒,顾名思义,就是人的作息时间与自然的昼夜节律不符,造成了入睡时间推迟,甚至完全错过了正常的睡眠时段。大多数人都会有过熬夜的经历,但如果长时间处于“夜猫子”状态,或者每天的作息时间完全颠倒,那么就容易产生昼夜颠倒的问题。这种状态不仅让人感到疲惫,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也会受到影响,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。

对于很多人来说,昼夜颠倒的第一表现就是夜晚总是无法入睡。即便闭上眼睛,过了十几分钟,脑海中依然充满各种杂念,完全没有睡意。你可能已经感到疲倦,但却仍然无法进入梦乡。这时,翻来覆去的时间不断拉长,结果会让你变得越来越清醒,直到凌晨,甚至到达第二天的早晨才感到一丝困倦。

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,白天会感到困倦,精力不足,甚至在工作或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。久而久之,生物钟被严重扰乱,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
失眠是昼夜颠倒最直接的表现,而昼夜颠倒的后果则远远超出了睡眠的问题。首先,长时间缺乏足够的睡眠会导致白天的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,容易引发情绪不稳、焦虑和压力。其次,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运作,使得身体更容易生病。此外,长期的睡眠障碍还可能影响到心血管系统、内分泌功能以及消化系统,甚至会增加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。

更为严重的是,昼夜颠倒和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。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下,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容易发生。

为什么会出现昼夜颠倒的问题?昼夜颠倒并非单纯的“晚睡晚起”现象,它往往是生物钟与外部环境、个人习惯不匹配的结果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这背后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,主要包括生物钟的失调、电子设备对睡眠的影响、以及不良的作息习惯等。

2.1 生物钟的失调

生物钟,也称为昼夜节律,是大脑中一个调控我们睡眠-觉醒周期的系统。人体的生物钟位于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(SCN),通过调控睡眠、清醒、食欲和新陈代谢等功能,维持身体的昼夜节律。它帮助我们保持24小时的生活规律,根据光照、温度、社交活动等外部信号,调节我们的睡眠和醒着的状态。当我们的作息时间与自然规律不一致时,生物钟会发生紊乱。

正常情况下,我们的身体习惯在夜晚休息,白天活动。然而,当我们长时间进行夜间活动,或者在不规律的作息下生活时,生物钟就会错乱。这意味着我们即使没有过度疲劳,依然可能在夜晚无法入睡,直到身体强烈需要休息,才会勉强进入睡眠。

当跨越时区旅行时,尤其是向东旅行,身体的生物钟往往无法快速适应新时区的时间。这时,我们很可能会经历类似的昼夜颠倒状态。这种生物钟的错乱会导致我们白天无法正常保持清醒,而晚上却清醒如常,直到夜深才有困倦的感觉。

2.2 电子设备的影响

现代社会,尤其是大多数人晚上都离不开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。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是影响昼夜节律的重要因素之一。蓝光能够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而褪黑素是我们体内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。在正常情况下,晚上当光线变暗时,褪黑素会释放,促使我们感到困倦。然而,手机、电脑、电视等设备发出的蓝光干扰了褪黑素的分泌,使得大脑无法收到“睡觉时间已到”的信号,导致我们难以入眠。

睡前长时间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屏幕设备的人,比那些睡前远离电子产品的人,更容易出现失眠问题。就像我自己,每次在床上拿起手机刷社交媒体或看视频时,我的大脑被无休止的信息流刺激,完全没有为睡眠做好准备。这也许是我在晚上总是迟迟无法入睡的原因之一。

2.3 不良作息习惯的循环

有时候,昼夜颠倒的问题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由长期的不良作息习惯逐步累积而成的。例如,习惯性熬夜、晚上喝咖啡、睡前做过于激烈的运动等,都会打乱原本的作息规律,影响生物钟的稳定性。而更为棘手的是,一旦打破了正常的睡眠模式,身体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作息节奏。

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,睡前使用手机和不规律的作息是导致我昼夜颠倒的重要原因。在一开始,我的身体已经适应了深夜的清醒状态,每晚都在翻来覆去的时间里挣扎,但又无法立刻入睡。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睡得越来越晚,睡眠质量越来越差,而白天的疲惫感又让我不得不依赖手机等外部刺激来保持清醒。这种习惯一旦养成,就会更难打破。

另外,心理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。许多人在晚上因各种压力、焦虑或困扰而辗转难眠。而我在床上总会不断想着明天的安排和工作,无法迅速放松自己进入睡眠状态。

2.4 环境因素的影响

除了生物钟和习惯外,周围的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。对于那些晚上无法入睡的人来说,噪音、光线或过高的房间温度都会加剧他们的困扰。现代人生活中,尤其是大城市中,噪音污染常常让人无法进入深度睡眠,或者打断我们原本安稳的休息。 不过,尽管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,我们更容易从调整生物钟和作息习惯入手,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,恢复正常的睡眠周期。

昼夜颠倒的原因复杂且多样,通常涉及生物钟的紊乱、电子设备的干扰、以及不良作息习惯的积累。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时,容易导致失眠和长期的作息紊乱。认识到这些原因是第一步,而接下来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,逐步恢复规律的作息习惯,修复我们的生物钟,改善睡眠质量。

时差综合征和预防 时差调节又称为时差综合征,是一种暂时性的睡眠问题,可能影响在短时间内跨越多个时区的任何人。发生时差调节的原因是体内的生物钟与原来的时区同步,还未适应所到达的时区。跨越的时区越多,出现时差调节的可能性越高。

早上六点才睡的我,已经过上了东一区(GMT+1)的生活。而我想要做的,就是回到东八区(GMT+8)。 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,我们想要干的事情和倒时差一模一样:适应一个新的时区。

既然如此,何不把倒时差的方法用到调整自己的昼夜节律上。 以下是应对时差常采取的方法,有助预防时差反应或降低其影响:

在出发前逐渐调整时间表。如果您是向东旅行,可以在出发前几天每晚提前一小时睡觉。如果是向西飞行,可以在出发前几天每晚推迟一小时睡觉。如果可能,尽量在接近您目的地的就餐时间用餐。合理安排好光照时间。光照是影响身体昼夜节律的主要因素。向西旅行时,傍晚接触光照有助于适应比日常生活时区更晚的时区。向东旅行时,清晨接触光照有助于适应比日常生活时区更早的时区。遵循新的时间表。出发前将手表或手机调整为目的地时间。到达目的地后,无论多疲惫,都要坚持到当地夜晚时间再睡觉。也要尽量按照当地的就餐时间安排您的用餐。摄入充足水分。在起飞前后和飞行期间都要多饮水,以抵消干燥机舱空气的影响。脱水会加重时差反应的症状。避免饮用酒和咖啡,它们会导致脱水并影响睡眠。如果在飞行期间,您的目的地处于夜晚时间,请尽量在飞机上睡觉。耳塞、耳机和眼罩都有助屏蔽噪音和光线。如果目的地处于白天时间,则要坚持住不睡觉。既然我们希望重设作息,正如倒时差一样,同样可以通过逐步调整生活规律来恢复生物钟的同步性。

这些调整方法不仅帮助旅客适应新的时区,也可以有效用于调整因昼夜颠倒而错乱的生活节奏。比如,「无论多疲惫,都要坚持到当地夜晚时间再睡觉」,所以就要等到第二天的夜晚才睡觉。

传统方法应对昼夜颠倒并改善睡眠?上文提出的倒时差方法,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定难度。有很多更温和的方法应对昼夜颠倒。昼夜颠倒并改善睡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,但通过科学的调整和良好的习惯培养,我们可以有效地恢复健康的作息,逐步克服昼夜颠倒带来的困扰。以下是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,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规律的生物钟,从而改善睡眠质量。

3.1 调整作息时间:逐步恢复正常作息

改变昼夜颠倒的最直接方法是调整作息时间。尤其是在调整过程中,一定要避免一下子就强迫自己早睡早起,避免产生过大的身体负担。 逐步调整作息是关键。你可以每两到三天就提前15到30分钟上床睡觉,逐步推进,直到达到目标的作息时间。比如,若你平时是在凌晨两点睡觉,而想要调整为晚上11点入睡,可以每天提早半小时上床,几天后你就能够适应新的作息节奏。 此外,要注意定时起床,尽量避免周末“补觉”。规律的起床时间能够帮助生物钟稳定下来,避免在周末睡懒觉打乱整个作息周期。

3.2 利用光照调节生物钟

光照对调节生物钟至关重要,科学地利用光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昼夜颠倒的问题。日光是调节昼夜节律最强的信号之一,它能够帮助我们告诉大脑什么时候该清醒,什么时候该入睡。

早晨接触阳光:早晨的阳光能有效刺激大脑,让身体清醒,并减少夜间的困倦感。如果你的目标是早睡早起,可以在早晨起床后尽量多待在阳光明媚的环境中,或是外出散步,确保你的身体在自然光照中开始新的一天。傍晚避免强光:相反,如果你是想要让自己晚些睡,避免在黄昏后接触强光,尤其是避免使用手机、电脑等蓝光源。傍晚时段接触过多的光线,特别是蓝光,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,延迟困倦的到来。3.3 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

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所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干扰我们的生物钟,延迟入睡。因此,为了改善睡眠质量,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至关重要。 睡前1小时,你应避免使用任何会发出光源的设备,改为做一些放松的活动,如读书、冥想、泡澡等。特别推荐使用电纸书阅读,因为它不会发出像手机屏幕那样强烈的蓝光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你的身体可以逐步进入适合睡眠的状态。泡一个热水澡可以让你的核心温度降低,有助于你更快入睡。

3.4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

一个适宜的睡眠环境是改善睡眠质量的基础。如果你的睡眠环境不适宜,哪怕生物钟调整到位,也会影响你入睡和保持深度睡眠。

避免噪音:如果你住在嘈杂的环境中,可以考虑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来减少噪音干扰。调节温度:理想的睡眠环境温度通常在18到22摄氏度之间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睡眠质量,所以确保卧室温度适宜。遮挡光线:尽量让卧室保持黑暗。如果外面光线过强,可以考虑使用遮光窗帘,或者佩戴眼罩来确保睡眠不被打扰。3.5 控制饮食和饮水

饮食和饮水习惯同样影响睡眠。避免在临睡前过度饮食或者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,尤其是下午或晚上时段。晚上如果饮水过多,可能会导致夜间频繁起床上厕所,从而打断睡眠。确保在睡前2小时内避免大量饮水。

3.6 增加身体活动

适度的身体运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。规律的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,还有助于调节生物钟,改善入睡速度。早晨或下午的运动最为理想。避免在临近睡前进行剧烈运动,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刺激身体,让你难以放松,影响入睡。

3.7 尝试短期使用褪黑素补充剂

如果你已经采取了以上方法,但仍然感觉难以入睡或调整作息,可以考虑在短期内使用褪黑素补充剂。不过,褪黑素是一种帮助调节昼夜节律的天然激素,使用时要谨慎,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

与处方安眠药类似,非处方助眠药同样存在副作用,其疗效往往难以持久,并易使患者误以为依赖外力方能缓解失眠,从而加剧心理上的依赖与无助感。这类助眠药并非对症治疗,难以真正根治失眠症状。一旦停药,失眠便可能重新出现,令患者陷入更深的无助中。

近年来,褪黑素因其助眠作用受到广泛追捧,年销售额达数亿美元,掀起了自助疗法的热潮。自1995年起,褪黑素的“热销”现象愈演愈烈,药店纷纷以“我们有褪黑素”作为宣传标语,媒体和大众杂志将其渲染成万能的“安眠神药”,甚至有言论称其可治疗心脏病、糖尿病、抑郁症及抗衰老等问题。这种夸大宣传大幅提升了市场需求,令供应商应接不暇。

然而,褪黑素的所谓“治愈失眠”之效并未获得充分的科学证实,其功效多基于有限的研究结果,无法适用于广泛人群。尽管褪黑素对部分失眠患者可能在短期内有效,但长期依赖这种外源性干预手段来解决失眠,无异于在健康上冒险。过度依赖褪黑素易导致患者产生心理依赖,无法有效地应对失眠的根本问题。和其他药物一样,褪黑素的作用仅为暂时缓解,一旦停止使用,失眠极有可能再次复发,形成恶性循环。

需要注意,褪黑素补充剂只适用于调整生物钟的初期阶段,长期依赖可能会干扰身体的自然调节过程。

最后昼夜颠倒的问题并不是无法克服的,只要你采取正确的方法,就可以有效地恢复健康的作息。

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我都是认为祖先传承了千万年的生物钟是无法改变的。该几点睡,就是几点睡。但是目前看来,祖先们传承的只是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」。

通过调整作息时间、合理利用光照、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、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、控制饮食、增加运动等手段,我们能够逐步调整生物钟,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。坚持下去,你会发现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。